AKO
Learn

赤穗城的构造

EPISODES

赤穗城领地

播州赤穗加里屋城图【播州赤穗加里屋城图】从图中可以看到门和石墙的形状,并标注了规模和延伸。通过与类似绘图进行比较,可以认为1间是以6尺5寸换算后记录的,是目前描绘赤穗城的画中是最古老的一张。

赤穂城的位置及其城墙曲轮的布局

赤穗城位于熊见川三角洲的前端,是一座海城·平地城堡。东面是熊见川,南面和西面是濑户内海及滩涂。熊见川和滩涂是大型船只无法进入的天然堡垒,而北面的城下町里建有许多寺庙防御要地。

城堡的构造如下:建有藩邸和天守台的本丸、环绕本丸的二之丸(轮郭式)和附设在北面的三之丸(梯郭式)。虽然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但城墙的布局可以说是一种“变形轮廓式”设计,侧重于北侧的防御,而北侧是城墙的弱点。

此外,还修建了10座楼台和12座城门作为重要的防御设施。其中8座楼台建于城堡的外缘,看上去十分宏伟。城内的主要通道大手门、二之丸门、本丸门均设有楼门,其他门大多为高丽门。

本丸

【赤穂城遗址本丸】【赤穂城遗址本丸】本丸的石墙设计极其复杂,可以向任何方向发射侧箭。虽然角楼只有一座,但四面都有枡形箭楼,起着类似的作用。

本丸的领地

第一眼,本丸的平面图呈正方形,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受军事科学的影响具有非常复杂的形状。其东北角有一座双角楼,西、南、东三面有枡形箭楼,石墙以更复杂的方式弯曲、通过形成曲线形石墙能射出更多侧箭。此外,从马厩门到南面的枡形箭楼的石墙呈现出平缓的曲线。再往南,石墙的弯曲开始变少形成了略微锐角的转角。这种赤穗独有的城堡景观深受人们的喜爱。

城门曾有3个:由楼门(一之门)和高丽门(二之门)组成的防守坚固的枡形结构的本丸门之外、还有作为通用口的厩口门(台所门)和用于紧急情况下的南侧刎桥门。

“赤穗城绘图”中的本丸门枡形部分(青山久美子氏藏)【“赤穗城绘图”中的本丸门枡形部分(青山久美子氏藏)】这一幅是描绘赤穗城最生动的绘图。有2座门,第2座门为两层的楼门。

赤穗城本丸门 旧照片(原版由花岳寺收藏)

赤穗城本丸门 旧照片(原版由花岳寺收藏)【赤穗城本丸门 旧照片(原版由花岳寺收藏)】上面的照片拍摄于19世纪70年代(明治10年)。右侧的照片是当前的维护状态。

天守台

御殿的东南侧建有天守台,东西8间、南北9间,高3丈1尺5寸(约9.5米)。

赤穂城没有建传统的天守。当时,登上天守台可以欣赏到从西到南宽阔的濑户内海、以及东边的盐田和北边的城下町的景色。 二战之前,建筑的转角处已倒塌,于昭和12年(1937年)得到修复,形成如今的形状。

【本丸天守台】【本丸天守台】转角部分虽然已修复,但建筑其余部分仍保留着原貌。

藩主御殿

藩主御殿占据了本丸的大部分空间。根据元禄14年(1701年)记录赤穂城状态的《赤穂城本丸指图》(下图)来看,它占据了本丸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除此之外还建有三栋建筑。

藩主御殿分为处理公务的“表”、藩主居住的“中奥”、以及藩主的家人和妃嫔、侍女居住的“奥”。

赤穗城本丸指图(龙野市立龙野历史文化资料馆所藏)【赤穗城本丸指图(龙野市立龙野历史文化资料馆所藏)】元禄14年(1701年)赤穗城移交之际,龙野藩脇坂家族绘制了此图,其中详细描述了本丸内建筑的布局。下为北。

赤穗城本丸御殿布局图(赤穗市立历史博物馆藏)【赤穗城本丸御殿布局图(赤穗市立历史博物馆藏)】江户时代晚期的本丸御殿平面图。于文久元年(1861年)重建,跟元禄时代的御殿图相比规模有所缩小,但一些建筑物仍然被保留下来。

本丸遗址的挖觉调查

直到昭和56年(1981年),兵库县立赤穗高中建于赤穗城遗址内,本丸遗址上建乐校舍,二之丸遗址上是运动场。因此,在校舍搬迁后,才开始对本丸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

昭和50年(1975年)的赤穗城遗址【昭和50年(1975年)的赤穗城遗址】 本丸内建有兵库县立赤穗高中,二之丸则被用作运动场等。当时,城堡内仍保留着许多民宅。

赤穗城本丸遗址挖掘调查【赤穗城本丸遗址挖掘调查】御殿中央部分的遗迹大部分已不复存在,但没有建赤穗高中校舍的区域,原来的基石和其他建筑物保存完好。

挖掘调查从昭和58年(1983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平成13年(2001年)厩口门建成,但在校舍区域内发现的藩主御殿遗迹并不多。

不过,当时低于地面的庭园池塘、天守台北侧等部分遗迹仍保存完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目前,藩主御殿的布局以原尺寸展示。榻榻米和木地板房均为忠实再现。只要站上去就能亲身感受到其规模。

复原本丸藩主御殿布局【复原本丸藩主御殿布局】根据图纸,按照实物大小复原了每张榻榻米和每块木板,让参观者能感受到这里的规模。

本丸庭园

朝向藩主御殿的南侧修建了庭园和大池塘。图纸中显示,这个方形池塘原本有两个进水口,中央还有一个种植了铁树的中岛。庭园四周铺上了白沙,但只能从正北的藩主的谒见厅透过格子才能看到。是考虑了从藩主客厅的视野而设计的,由此可见这里是为了供藩主欣赏而建造的。

通过图纸和挖掘判断出,大池塘在浅野家族灭亡后的森家族时代经过整修,变成了一个有四个进水口的池塘。目前,此遗址正在利用挖掘过程中发现的遗迹,以同时展现两个时期的方式进行修建。

幕府末期的图纸中也描绘了中奥坪庭、以及图纸中没有显示的本丸西北部的小憩池塘也被挖掘,找出了其详细的结构,因此与大池塘一起进行了修复。目前被指定为国家名胜“旧赤穗城庭园”的一部分。

本丸庭园遗址挖掘调查【本丸庭园遗址挖掘调查】池塘护岸以完好的状态被发现,目前正在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维修中。

本丸庭园的供水设施【本丸庭园的供水设施】庭园的水全都来自上水道。

本丸池塘绘图 “赤穂城本丸指图” 龙野市立龙野历史文化资料馆藏【本丸池塘绘图 “赤穂城本丸指图”(龙野市立龙野历史文化资料馆藏)】庭园的水全都来自上水道。

本丸池塘绘图【本丸池塘绘图 “赤穂城本丸水路图”(兵库县立赤穗高中藏)】庭园的水全都来自上水道。

本丸大池塘【本丸大池塘】位于藩主御殿南侧的东西40米长的池塘。根据挖掘调查,此建筑的结构以浅野时代和森时代的形状进行修建中。

###门遗址调查

对位于本丸内的本丸门、厩口门(台所门)、刎桥门进行了挖掘调查。本丸门曾作为学校的校门使用,因此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坏。但通过挖掘,发现了门侧面的石墙以及构成枡形石墙的一部分。此外,通过研究图纸和旧照片,高丽门的规模也大致查清。

赤穗城本丸门遗址挖掘调查状况(平成4年(1992年))【赤穗城本丸门遗址挖掘调查状况 (平成4年 (1992年))】人们发现了构成枡形石墙和二之门(照片中央下方)的袖石墙。照片右侧是一排排等待修复的新石头。

在厩口门的挖掘中发现了镜柱的基石和连接镜柱的框石,门两侧的袖石墙以及支撑柱基石被拆除的痕迹。这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门结构的了解。当前正在基于这些资料进行修复中。

本丸厩口门遗址的挖掘调查【本丸厩口门遗址的挖掘调查】发现的镜柱基石等物品状态完好。

整備された本丸厩口門【修复的本丸厩口门】

本丸厩口门旁边的曲线石墙【本丸厩口门旁边的曲线石墙】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厩口门南侧的石墙是弯曲的。这种曲线在江户时代的城堡图中也有描绘,并不是后来通过弯曲形成的。二之丸水手门旁的石墙也呈现出明显的弧度,是体现赤穂城石墙特色的重要墙面。

在刎桥门处也发现了镜柱基石,但由于桥的详细构造尚不明确,因此没有进行复原工作。

本丸刎桥门对岸的桥台遗址挖掘调查【本丸刎桥门对岸的桥台遗址挖掘调查】人们发现了用作桥台的石墙。

二之丸

赤穗城遗址二之丸及江户时代景观的复原【赤穗城遗址二之丸及江户时代景观的复原】作为海城的赤穂城的二之丸建筑直接伸入濑户内海,河对岸的东面就是东滨盐田。

二之丸的领地

二之丸环绕本丸呈“轮廓式”的外观。石墙弯曲复杂,每隔几十米便有各种射击侧箭的口。另外,南端的水手门前是码头,设有楼梯和突堤,由此能够证明赤穗城是一座海上城堡。放眼水手门周围的石墙,有许多值得欣赏之处:例如在石墙上刻出大面积凹痕的“水撚”技法以及曲线状石墙。

“水撚”技法与曲线状石墙【“水撚”技法与曲线状石墙】在石墙上凿出一个大凹陷(水撚),并在那里建一扇门。曲线状的石墙也是一大看点。

二之丸,被东西两侧的隔断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部被用作武士住宅,南半部被用作公共空间,包括米仓、骑马场和工作小屋。唯一的例外是,二之丸的西北区域是浅野家族的重臣总管大石頼母助良重居住的地方,宅邸内还建造了拥有大池塘的庭园(二之丸庭园)。

城堡的北、东、南侧共建有五座楼台。看不到像本丸那样没有楼台的楼基=枡形箭楼,这表明二之丸是赤穗城防御的关键。门除了北侧向着三之丸开口的二之丸门、南侧向着濑户内海开口的水手门、分隔二之丸庭园西端的西中门(西之门)之外,隔断东西的地方也有一个门。

大石良重与二之丸庭园

居住在二之丸里的其中一位人物是大石頼母助良重。良重是浅野家族的重臣总管大石内藏助良雄的堂外祖父。据说“他在二之丸拥有一栋宅邸,(含长4町、假山、大池塘等)”(注1)。另外,根据山鹿素行的《年谱》:“(宽文九年(1669年))十四日曾在大石家的茶亭游玩(注2)”,留有他与藩主游玩的记录。

在对良重宅邸遗址进行挖掘后,发现了面积超过1公顷的二之丸庭园。这里应该就是山鹿素行当年游玩的庭园。

平成10年(1998年)以后,通过对二之丸庭园进行了全面的挖掘调查,掌握了庭园的全貌。上游由3个入海口和复杂的堤坝组成,周围被水道围绕的下游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堤坝但中间有一个中岛。正如山鹿素行的《年谱》”中记载:“在锦带池划着小船,一直漂到了傍晚”中能知道,大庭园内可以泛舟。

二之丸庭园与已经竣工的本丸庭园一起,于平成14年(2002年)作为“旧赤穗城庭园 本丸・二之丸庭园”被指定为国家名胜。持续得到维护的庭园,正在逐渐恢复昔日的景观。

  • 注1:大石精篇1980《良重傅》、《大石家谱正纂》
  • 注2:广瀬丰1941《山鹿素行全集 思想篇》岩波书店

凉亭1【凉亭1】

凉亭2【凉亭2】

池塘上游【池塘上游】

伞亭【伞亭】

木桥【木桥】

船屋【船屋】

二之丸庭园修复现状【二之丸庭园修复现状】

大石頼母助宅邸门【大石頼母助宅邸门】

二之丸庭园正门【二之丸庭园正门】

管理门2【管理门2】

木桥4【木桥4】

管理门 3【管理门 3】

西仕切门【西仕切门】

门遗址调查

二之丸门 旧照片(原版由花岳寺收藏)【二之丸门 旧照片(原版由花岳寺收藏)】 拍摄于明治10年(19世纪70年代)。前方有一堵低矮的格子状石墙,后面有一座楼门。

二之丸门遗址挖掘调查【二之丸门遗址挖掘调查】在楼门前发现了格子状矮石墙的墙基,证实了石墙曾经被“增建”。这极有可能是山鹿素行下令改变留下的痕迹。

二之丸门,位于三之丸通往二之丸的主路上,平成14年(2002年)曾在此进行过部分挖掘调查。这里是当时居住在赤穗的山鹿素行下达改变领地布局指示的地方,挖掘出的低矮石墙的基座能证明当时的改变。

此外,还对水手门、西中门、西仕切门遗址进行了挖掘。结果发现,水手门、西中门为高丽门,西仕切门为带屋檐的“栋门”,西仕切门、西中门在修复二之丸的同时得到复原。

二之丸西中门遗址的挖掘调查【二之丸西中门遗址的挖掘调查】位于二之丸庭园的西端,其独特的结构与土桥一起变得清晰。

二之丸水手门遗址挖掘调查【二之丸水手门遗址挖掘调查】水手门面朝濑户内海,门前有可供船只停靠的楼梯。

楼基的调查

调查赤穗城遗址楼基的案例很少,但已挖出了二之丸北角和二之丸东角的楼基。

二之丸北角的楼基随着二之丸庭园的开发被拆除后修复。结果发现,楼基的石墙被现有的石墙掩埋,原本与更古老的石墙相连。这些古老的石墙,毫无疑问是浅野家族建造的,实在如今的赤穗城之前建造的。它们也与池田时代的掻上城的领地有一些相似之处,因此成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资料。

二之丸东楼基的坍塌发生在明治时代之后。当时城堡的土地被用作农田,土壤被挖走。平成30年(2018年)通过进行挖掘调查揭示了其真实面貌。楼基中央残存基石,证明了这里层是单层楼台结构。

三之丸西南角楼台与二之丸潮见楼台 旧照片(原版由花岳寺收藏)【三之丸西南角楼台与二之丸潮见楼台 旧照片(原版由花岳寺收藏)】前景的楼台是二之丸门的西南角楼,右后方的是潮见楼。这张照片是明治10年(19 世纪70年代)从城堡的西侧拍摄的。

赤穗城遗址二之丸东楼台挖掘调查(3D模型)【赤穗城遗址二之丸东楼台挖掘调查(3D模型)】从西南方向拍摄。楼基的中心仍留有基石,但西侧(前方)已大部分坍塌。

三之丸

城之洲

根据《播州赤穗郡志》,这一带被称为“城之洲”,在天正年间(1573年-1593 年),宇喜多直家的家臣,叫津浪法印的人从备前冈山来到赤穗,在浅野家族统治时代成为近藤源八的宅邸旧址上设立了行政所。之后,在池田家族时代,作为赤穗郡代理被派任垂水半左卫门胜重的行政所,也曾在东边的奥野将蓝的宅邸内设立。

赤穗城遗址三之丸与江户时代景观复原【赤穗城遗址三之丸与江户时代景观复原】面向城下町的三之丸内分布着武士住宅和町屋。有三个入口:大手门、清水门和盐屋门。大手门通向城下町,清水门通向米仓,盐屋门通向武士住宅。此外,三之丸内的道路自江户时代以来几乎没有变化。现在,除了赤穗大石神社建在大石内藏助良雄故居遗址上之外,还有少量江户时代的建筑:大石良雄故居遗址的长屋门、以及近藤源八故居遗址的长屋门。

三之丸领地

城堡的南侧临近浅滩(濑户内海),东临熊见川,是一座天然的堡垒。为了完善从北到西的全面防御建造了三之丸。

三之丸的北端,作为城下町向北延伸的入口,修建了设有高丽门和楼门的大手门・大手枡形,与相邻的双重大手角楼一起形成了雄伟的外观。

另外,东侧有清水门,与面向熊见川而建的米仓和船入口相连;西侧有作为“后门”的盐屋门;西南端有面向濑户内海的干泻门。三之丸作为重要的防御要塞建有4座楼台,各自面向城下町、熊见川和濑户内海并毗邻城门,布置非常功能化。

城墙的形状也深受军事科学的影响,石墙呈复杂的曲线状。典型的例子是赤穗大石神社西侧的“屏风折”,石墙突然以锐角的形式突出来的部分是看点。

武士宅邸

三之丸内住着身为重臣总管的大石良雄(俸禄1500石)、同样担任重臣的大野九郎兵卫、赤穂城的设计者近藤正纯之子近藤源八等高级家臣的宅邸。

另外,在浅野家族时代三之丸设有拴马的马厩,藩主在二之丸马场练习骑马。

然而,在伤人事件之后,当统治权从浅野家族转移到森家族后,因粮食产量的下降难以维持重臣们的大片宅邸。例如,大石良雄的宅邸分给了五名武士居住。

明治维新后的明示5年(1872年)赤穂城被废弃,并从明治18年(1885年)左右开始拆除城门和楼台的同时,还将武士的住宅区出售给了民间。

大手角楼

如今,三之丸大手角楼可以说是赤穂城的象征。明治维新后,赤穂城被出售给民间,除少数建筑外几乎所有建筑均被拆除。但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城堡重建运动(包括修复天守)的背景下,角楼和大手门(高丽门)于昭和30年(1955年)得以重建。虽然细节与原来有所不同,但仍能看出当时赤穗城的威容。

三之丸大手角楼 旧照片(原版由花岳寺收藏)【三之丸大手角楼 旧照片(原版由花岳寺收藏)】拍摄于明治10年。照片中除了大手角楼和大手门外,还展示了横跨三之丸外护城河的木桥,可以大致看出江户时代的城堡面貌。在角楼左后方能看见楼门上层部分。

现在的赤穗城遗址三之丸大手角楼【现在的赤穗城遗址三之丸大手角楼】如今的角楼建于昭和30年(1955年),从窗户的位置可以看出一些差异。石墙依然保持着当时的面貌,没有修复的痕迹。

大手门枡形的调查

三之丸大手门枡形是赤穂城中防御最严密的建筑之一。首先,周边的外护城河水较浅且浑浊、行走困难、更不可能潜入水下。因此,过三之丸外护城河的唯一途径是走太鼓桥。就算能闯过大手门(高丽门)还有楼门,会从三面遭受枪炮和弓箭的射击。此外,即便能突破这个楼门,必须通过U形路线才进入城堡,那里有武士营地“武者溜(广场)”,有大量的士兵在此守城。这种结构,使得从正面进攻变得极其困难。

枡形石墙在明治19年(1886年)曾被部分改建,但经过平成12年和13年(2000年和2001年)的挖掘调查,在平成13年(2001年)被彻底改建,恢复了昔日的形状。此外,挖掘过程中还发现了古赤穗供水系统,找到了从大手门下将水引入城内的石砌暗渠和排水口。

赤穗城三之丸大手门枡形遗址挖掘调查【赤穗城三之丸大手门枡形遗址挖掘调查】 可以看到后来被毁坏的城墙。

赤穗城三之丸大手门周边挖掘调查【赤穗城三之丸大手门周边挖掘调查】可以看到,旧赤穗城水道就在大手门下方。

赤穗城三之丸大手门枡形遗址防御示意图【赤穗城三之丸大手门枡形遗址防御示意图】赤穗城的正门有2座城门、1个岗哨以及1座绕着城堡的“枡形”(方形门)。当进攻城堡的敌军试图穿过这座正门时,因需要转很多弯和路宽度变化,使得攻破大门变得及其困难。与此同时,很可能会从多个角度遭受枪炮和箭的攻击。此外,防守方可以在武士营地驻扎军队,占据优势的同时能跟通过楼门的小部队进行战斗。

盐屋门

盐屋门是面向城下町的武士住宅的后门,是赤穂城内特别重要的防御据点。虽然只有高丽门1道门,但却与大手门一样呈枡形。由于尚未进行挖掘调查,因此详细构造尚不明确,但由于存在明治时代的旧照片,因此在未来能够修复此城门。

三之丸盐屋门 旧照片(原版由花岳寺收藏)【三之丸盐屋门 旧照片(原版由花岳寺收藏)】拍摄于明治10年(19世纪70年代)。穿过照片中的高丽门后只能马上向右转,是一个枡形状。此外,还安装了双重楼台,以便用箭射击门前的敌兵。最左边还可以看到太鼓楼。

现赤穗城三之丸盐屋门【现赤穗城三之丸盐屋门】与上面的照片角度相同。门和部分相邻的矮石墙已被拆除,很难看出过去的样子。但通过与旧照片进行比较,可以大致了解。

赤穗城三之丸盐屋门防御示意图【赤穗城三之丸盐屋门防御示意图】盐屋门虽然只有一座门,却呈枡形。除了外护城河上的天桥外,枡形的内部也比大手门枡形狭窄得多。城堡内还有武士住宅,因此攻击起来一定很困难。由于尚未对盐屋门进行挖掘调查,因此该图是推测出来的。

“赤穂城内水路图”(赤穂市教育委员会藏)中的清水门【“赤穂城内水路图”(赤穂市教育委员会藏)中的清水门】此图大约创作于幕府末期,其中详细描绘了岗哨和楼梯的位置。

清水门遗址的挖掘调查

清水门,是赤穗城东侧的城门,面向熊见川(现加里屋川)、米仓以及船入口。在本丸外护城河与三之丸外护城河连接处修建了一座小木桥,由此门进入城内。根据图纸,进入门内还有一堵矮石墙挡住了去路,起到了遮挡视线的作用。此次挖掘并未发现与城门相关的任何设施,但却发现了架着木桥的石墙地基。

三之丸清水门遗址挖掘调查【三之丸清水门遗址挖掘调查】发现,本丸外护城河与三之丸外护城河是相连的,并在上面架设了一座木桥。

《赤穂城内水路图》(赤穂市教育委员会藏)中的盐屋门【《赤穂城内水路图》(赤穂市教育委员会藏)中的盐屋门】此图大约创作于幕府末期,其中详细描绘了岗哨和楼梯的位置。

大石内蔵助良雄的宅邸

大石内蔵助良雄的宅邸不愧为重臣的住宅,位于进入大手门处,同时也是防守要地。但是,赤穂浅野家族灭亡后,森家族统治赤穂时,由于粮食产量的下降,家臣的俸禄也随之减少,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领地,因此长屋门内分给多名武士居住。然而,享保14年(1729年),主楼被大火烧毁。遗址上的广场和庭园池塘曾被用作藩币制造所(纸币印刷场)。勉强保存下来的长屋门也于安政3年(1856年)进行了大规模重建。

到了明治时代,城堡内的土地开始出售给民间,花岳寺的和尚仙珪购买并保留了长屋门,才得以在大正元年(1912年)在此建造了大石神社。 明治40年(1907年),在当时的赤穗町长的建议下成立了大石家宅保存会,大正12年(1923年)“大石良雄宅遗址”被指定为国家史迹,但长屋门本身尚未包含在内。修缮工作断断续续进行,直至昭和41年(1966年)。 昭和52年(1977年),进行了学术性的拆除与修复,并利用部分原有材料恢复了安政3年(1856年)的原貌。长屋门虽然历经坎坷,但它仍然是城内江户时代建筑的宝贵遗迹。

“赤穗城内武士住宅房间数量图”(花岳寺藏)【“赤穗城内武士住宅房间数量图”(花岳寺藏)】此图是根据元禄15年(1702年)永井直敬成为赤穂藩主时,驻扎于此的龙野藩所献的图纸绘制,于昭和6年(1931年)复制的。白线内的区域是三之丸。城堡内的大部分道路至今仍完好无损,可以参观宅邸遗址。

大石良雄宅邸遗址长屋门【大石良雄宅邸遗址长屋门】虽然经过多次修缮,但依然是珍贵的江户时代建筑。

赤穗大石神社【赤穗大石神社】赤穗神社内还收藏着向赤穗神社捐赠的供品。

近藤源八宅遗址长屋门

赤穗城遗址上还保留着另一座江户时代的建筑。它就是与大石良雄宅遗址长屋门相对的近藤源八宅遗址长屋门。近藤源八正宪是设计赤穂城的军事科学教官兼重臣,是近藤三郎左卫门正纯的儿子,他本人也学习过甲州流派军事科学,曾任俸禄1千石的总管要职。

现在保留下来的建筑,是近藤家族的长达18间(约36米)长屋门的三分之一部分,后来在森家族时代,与大石良雄长屋门一样被改建为分割居住形式。 平成10年(1998年)成为市指定建筑,部分拆除并进行挖掘,平成11年(1999年)完成修复工作。

近藤源八宅遗址长屋门【近藤源八宅遗址长屋门】原本长18间(约36米),如今仅剩一部分。

绘图中的赤穗城

掻上城详情

“松平右京大夫时代赤穂坂内之绘图”(赤穂市立历史博物馆藏)屋铺构部分的放大图【“松平右京大夫时代赤穂坂内之绘图”(赤穂市立历史博物馆藏)屋铺构部分的放大图】

在建造赤穂城之前,根据挖掘调查的结果发现,现在的赤穂城本丸所在的位置曾经存在过池田时代建造的小型“屋铺构(掻上城)”。

如果将当时的《松平右京大夫时代赤穂坂内之绘图》(上图)放大就会发现“屋铺构”是一座四面环海、四方用石墙筑成的长方形城堡。西北面和东南面部分突出,东北面与其相反切掉了一角可以进行侧箭攻击。北侧有土桥连接仓库,南侧有楼梯(石阶),由此可见船只可直接靠岸。

元禄时期的城内

“赤穂城内武士屋铺间数图”抄本(收录于 饭尾精编1993《大石神社藏赤穂城文献》)【“赤穂城内武士屋铺间数图”抄本(收录于 饭尾精编1993《大石神社藏赤穂城文献》)】

“赤穂城内武士屋铺间数图”中显示,元禄15年9月(1702年),永井直敬取代浅野家族成为赤穂藩主。当幕府于 11月4日移交赤穗城时,由守城的龙野藩交出了此图。之后在昭和6年(1931年)复制。

此绘图详细记载了城内武士宅邸的住户姓名、占地面积以及城内各设施,是了解当时情况的重要资料。赤穂城的现存绘图中,描述城内设施的相对较少,特别是关于二之丸西北的大池塘(二之丸庭园)的池塘形状和桥梁位置信息,因此这是一份极其重要的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天和3年(1683年)去世的大石頼母助良重的住所至今仍有记录,建筑也被保留了下来。

本丸御殿的绘图

本丸御殿的绘图有3幅。

首先,“赤穗城本丸指图”是元禄14年(1701年),因伤人事件前来接管赤穗城的胁坂龙野藩绘制。,浅野家族灭亡后,把“赤穗御城御殿绘图 副本”传给了永井家族。永井家族统治了赤穗约4年,绘制日期不明。

“赤穗城本丸指图”(龙野市立龙野历史文化资料馆藏)【“赤穗城本丸指图”(龙野市立龙野历史文化资料馆藏)】元禄14年(1701年)交接赤穗城时,龙野藩的胁坂家族绘制的,清楚地描述了元禄14年当时本丸内的建筑布局。下为北。

“赤穂御城御殿绘图 副本”(东京大学史料編纂所藏) 【赤穂御城御殿绘图 副本”(东京大学史料編纂所藏)】 此城堡在元禄15年(1702年)至宝永3年(1706年)间,传到了当时的赤穂藩主永井家族的手里。关于绘制时间,被认为比上面的图创作时间更晚,殿内布局略有不同。

两座建筑的布局大致相同。由赤穗藩的政务场所“表”、藩主居住的“中奥”和藩主家人居住的“奥”组成,布局也没有明显的变化。不过,有些房间隔断的布局却发生了变化,并且考虑到图纸的来历,后者可以被认为是新绘制的。

接下来,让我们仔细看一看“赤穗城本丸指图”。此图绘制的非常详细,不仅有平面图,还用“●”、“■”、“■”标注了柱子形状的差异。“●”用于“中奥”的藩主居住的区域以及其家人居住的“奥”。另一方面,“■”集中用在作为政务场所的“表”地区,“表”和“奥”在柱子位置的表现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这些建筑的建造时间的不同。在浅野长直建造赤穗城之前,本丸内曾有池田家族的城堡“掻上城”。有文章记载:元和元年(1615年),池田政纲在城堡中增建了御殿(大书院、玄关、大厅、式台、仓库),宽永8年(1631年),辉兴完善了御殿黄金间、多门、角楼和马厩。政纲在城内增建的大部分设施也存在于浅野家族时代的“表”区域。因此,仅仅在30年后成为藩主的浅野长直就直接把这些设施摧毁并重建的这种说法似乎不太合情理。也就是说,“赤穗本丸指图”中的方形柱(■)建筑,很可能是池田家族时代的御殿,而圆柱(●)建筑则被认为是浅野家族新建的御殿。

第3件作品描绘的是,森时代的藩主御殿(下图)。

赤穗城本丸御殿布局图(赤穗市立历史博物馆藏)【赤穗城本丸御殿布局图(赤穗市立历史博物馆藏)】文久元年(1861年)重建后的本丸御殿绘图。与元禄时代的图相比,可以明显看出有些部分已经改建。

事实上,这座藩主御殿于明治11年(1878年)作为赤穗寻常高等小学校舍被搬迁到这里,在拆除校舍时通过找到的“上梁记牌”发现的。此外还发现,在文久元年(1861年)曾进行了重建。因此,可以推测出此图所描绘的御殿是文久元年(1861年)重建后绘制的。但是,如果与浅野时代的御殿图进行对比,森家族时代的御殿与其说是重建,应该说是缩小了规模更为贴切(见上图)。

  • 《赤穂城本丸指图》(浅野家族时代、元禄14年)(龙野市立龙野历史文化资料馆藏)
  • 《赤穗城本丸御殿平面图》(森家族时代)(赤穗市立历史博物馆藏)

“赤穂城本丸指图”(上图,龙野市立龙野历史文化资料馆藏)与“赤穂城本丸殿平面图”(下图,赤穂市立历史博物馆藏)的比较【“赤穂城本丸指图”(上图,龙野市立龙野历史文化资料馆藏)与“赤穂城本丸殿平面图”(下图,赤穂市立历史博物馆藏)的比较】

具体来说,可以看出浅野时代的御殿的西侧一半,即处理政务的表御殿保留了原貌,但内部布局有所改变。虽然厨房和藩主的客厅保持原样,但作为家人和妃嫔的住所等大部分奥御殿被拆除,只进行了略微的扩建。这些改建是因为,与俸禄超过5万石的浅野家族相比,对于只有2万石的森家族来说无法承受。 而且,搬来的赤穗寻常高等小学校舍于昭和3年(1928年)拆除。也就是说,江户时代初期由池田家族所建的御殿的部分建筑,可能曾保留到了昭和初期。